首页

恋脚踩踏网站

时间:2025-05-29 10:35:52 作者:“劳模”长三乙火箭首次为中国小行星探测“搭天梯” 浏览量:77842

  中新网西昌5月29日电 题:“劳模”长三乙火箭首次为中国小行星探测“搭天梯”

  记者 马帅莎

  5月29日凌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下简称“长三乙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随后将天问二号探测器精准送入预定轨道,顺利跑完中国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之旅“第一棒”。

5月29日1时3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Y110运载火箭,成功将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发射升空。白国龙 摄

  长三乙火箭是中国宇航发射次数最多的单一型号运载火箭。此次任务是长三乙火箭第109次飞行,也是其首次挑战地球逃逸轨道发射。

  地球逃逸轨道高度高,火箭挣脱地心引力束缚所需的能量就更多,速度也更快。此外,发射窗口窄,入轨精度要求高,分离速度误差控制严……发射难关一项又一项,“劳模”长三乙火箭如何跨越重重难关,为此次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之旅“搭天梯”?

  力气足:5.55吨运力精准匹配

  长三乙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抓总研制,是一款高轨道大推力运载火箭,主要用于发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亦可进行一箭多星发射或其他轨道卫星的发射。

  作为中国高轨主力运载火箭,该型火箭是“金牌火箭”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三兄弟”中“力气最大”的,特别是2020年实施“双提升”工程后,火箭运载能力和可靠性进一步提升,其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提升至5.55吨,与天问二号探测器质量要求更贴合,成为本次任务的“最优解”。

  飞得高:直达高轨,精准“投送”

  以往发射地球轨道范围内的载荷,火箭分离速度为第一宇宙速度,即每秒7.9千米。此次任务中,火箭分离时的速度需超过每秒11.2千米的第二宇宙速度,才能使天问二号探测器脱离地球引力,进入地球逃逸轨道。

  不仅如此,目标小行星体积小、质量小、引力弱、捕获难度大,这对火箭入轨精度提出更高要求。火箭入轨速度不仅要达到每秒11.2千米,每秒偏差也不能超过1米,否则可能造成探测器距离小行星百万公里的级差。

  火箭专家解释称,如果将火箭入轨比作投篮,这样的入轨精度,好比在上海投出一个篮球,要投中位于北京的篮筐,还要保证篮球入筐时的飞行角度和速度。

  为此,研制团队在采用迭代制导技术的基础上,还运用了末速修正技术,在分离前实时调整火箭速度、姿态等,确保探测器精准踏上深空之旅。

  靠得住:百战锤炼,飞行更可靠

  长三乙火箭是中国首个宇航发射次数突破100次的单型运载火箭。自1996年首飞以来,它托举“北斗”、“嫦娥”、风云卫星、天链卫星等“乘客”问鼎苍穹,保障了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的顺利实施。历经百战锤炼的长三乙火箭如今越飞越稳,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早在2018年,天问二号发射任务就“花落”长三乙火箭。“火箭性能优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执行其他发射任务的同时,长三乙火箭也在一发发积累中为发射天问二号探测器打下更好的基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张亦朴说。

  谈到长三乙火箭长期稳定、可靠的表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陈闽慷也表示,多年来,型号团队始终坚持不懈地进行技术创新与可靠性提升,大大提升了长三乙火箭的整体性能与竞争力,使其能够从容应对多样化的发射需求,为重大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支撑与保障。(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国防部:“台独”分裂活动越猖獗,和平解决的可能性就越消减

当日下午举行的男子街式决赛中,来自贵州的16岁少年张杰表现稳健,以领先第二名30.51分的绝对优势获得冠军。印度尼西亚选手桑古·达尔马·丹戎获得银牌,另一名中国选手苏建军获得季军。

起笔“高质效” 奋力书写公平正义的检察之答

当日,记者随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媒体团到中国航展1号馆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展馆探馆。中航沈飞工作人员王东博告诉记者,这是中国自主研制的两型新一代隐身战斗机歼-20S与歼-35A首次公开并同台亮相。

美国非职业宇航员开始全球首次商业太空行走

田野考古工作结束后,是选择揭取搬迁易地保护,还是选择原址保护,业内观点不一。从国内看,20世纪70年代以前发掘的墓室壁画一般采取揭取搬迁易地保护、墓葬封存回填的方法,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探索原址保护。“徐显秀墓原址保护难度很大,由于壁画地仗层薄,完整揭取的可能性更小。经过充分论证,国家文物局决定还是原址保护。”王江介绍。

热评丨又有新职业上新:从应运而生到引领发展

近日,随着货轮驶离港口,海南欣龙无纺股份有限公司一批货值13万元(人民币,下同)的无纺布出口运往国外。这已是该企业今年连续出口的第59批产品。

专家学者: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要凝心聚力画出最大同心圆

如果把经典计算比做自行车,量子计算与量子模拟就好像是飞机。那么量子计算与量子模拟国内外发展现状如何?新的大门开启之后,科研团队将会如何构建专用量子模拟机、抢占科技制高点呢?继续来看专家的解读。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